转载 | 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响应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转变。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能力稳步增强,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规划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
转自央视网《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
深蓝空间遥感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卫星遥感大数据应用,在环保领域深耕多年,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内,深蓝空间首次采用“天地一体”手段实现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的精准分析与治理管控服务,精准地反演了大气和水环境污染状况,提升了污染精细化管控和预警能力,先后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天基、空基、无人机等多源遥感监测融合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深蓝空间将继续以构建“全方位、高精度、短周期”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能力为主线,加快卫星遥感应用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为有效支撑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质量监测,提高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贡献深蓝力量。
深蓝空间智慧环保应用领域标准化产品
1.“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
通过天、空、地大数据融合构建多套大气污染物遥感反演算法模型,获取PM2.5、PM10、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醛等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取重点污染区域,并结合无人机、地面走航等手段实现精准溯源。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利用深蓝空间自主研发的遥感AI算法对目标区域内的扬尘排放源进行识别,获取空间位置、面积大小以及周边环境等信息。建立扬尘裸土“一张图”,为区域扬尘治理管控提供参考,提高扬尘管理、治理效率,节省人力巡查成本。
3.污染前企业量化减排决策支持
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与地面监测等数据,充分考虑大气物理扩散和化学转换,利用实时观测+模式模拟等手段解决区域重要企业污染排放溯源排名、外来输入污染评估、污染成因不明等长期存在的难题。结合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与重点企业排放实现污染前企业量化减排决策支持,助力保良减污工作开展。

1.河流水质参数反演与黑臭水体监测
以高分辨率(空间、时间、光谱)遥感卫星系统为主要数据源,构建智能水质反演算法模型,获取全流域12种水质参数指标和污染成分的空间分布,识别黑臭水体,实现具体区位、具体河流污染态势、污染程度的量化分析。
2.河流水质污染大数据分析
(1)时空分布规律性分析:通过长时序数据解析水环境污染重点关注区域,定量分析其水质等级在时间、空间多维度的分布规律特征;
(2)水质突变区成因分析:针对水质参数指标结果值异常突变区域进行定点标记,将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观测数据及地面观测数据等天基地基多要素综合建模,通过空间大数据挖掘分析突变原因。

(1)大数据精准定位:天基地基多源数据融合,多参数建模综合分析污染成因,聚焦河湖排污口所在区域,指导人工实地勘察分析重点污染点位。
(2)排污口确认核查:基于“天地一体”遥感卫星分析结果,按照“一口一策”工作原则组建本地化专家团队,采用无人机、无人船等排查手段进行入河排污口核查、污水来源溯源和采样监测,定位排污口位置、类型、来源等属性,厘清排污责任主体,为水域污染精准管控提供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持。
深蓝空间通过打造“数据+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助力生态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化作战,精准防控治理。通过信息化平台将高科技成果落实到日常污染防治工作流程中,实现“发现问题—精准管控—靶向治理—综合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深入剖析区域环境污染变化规律,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处理、科学治理,降低环境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全、精、准、快”。

-END-